一、書名:《反貧困:逃出溜滑梯的社會》

    原文作者:湯淺誠/著

    譯者:蕭秋梅

    出版社:早安財經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

 

二、內容大意:

    書中先以真實故事舉例,提出在毫無人生積蓄的窮人背後,是否社會大眾仍有資格責怪其貧窮原因是出於自身不努力,並探討在溜滑梯社會中,為何窮人一旦落入貧困階段便無法翻身的五重排拒,提醒社會大眾是否「人生自己負責論」只是推卸責任,將貧窮議題合理化的藉口。

 

三、心得:

    由於書中多以真實故事舉例,在每則故事的背後也讓人感受到在社會環境中貧窮又無背景者的辛酸。例如本書第一章的新田久從小父母相繼過世,在長大被姑姑趕出家後,因貧困無處可居而去借住較會時,牧師卻對他說:「這裡沒辦法讓你過夜,但我會為你禱告」,就把新田久趕出來,之後新田久結識了因無法接受父親肄業在家而罹患精神疾患的直美,兩人結婚後便開始從事派遣工,但因妻子直美身體不佳,因此新田久之後也繼續處於無法外出工作的照顧者狀態,書中有提及個案在二十年來換過一個又一個的非正式工作,在一般人的眼中常會被認為是「缺乏毅力」、「沒有計畫」的表現,但一般人往往會忽略這些人在青少年時期便遭遇不幸,在後來的人生中也無法獲得彌補,想要往上爬也沒有機會的「社會結構問題」。

 

    從這個故事中,我較想探討派遣工之問題,其實在台灣派遣工問題相當常見,而「派遣」更已經成為拉低台灣薪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過去勞委會尚未訂出「派遣勞動契約應約定及不得約定事項」時,多數派遣公司常利用派遣勞工的無知,而不支付派遣工保險、獎金、休假等福利,甚至在資遣派遣工人時連資遣費都不出,甚至會以各式名目向派遣工抽錢、扣其薪資。《今周刊》表示不只民間企業愛用派遣,更誇張的是,政府竟然才是全國最大派遣戶,而且還用低於合理薪資三到四成的超低價,讓台灣的薪資更進一步崩壞。

 

    台灣通信網路產業工會理事長張緒中說:「很多應負擔社會責任的公司,包括中華郵政、中鋼、公廣集團等,都大量使用派遣工,而且超過十年的派遣工不在少數」、「這個『奴隸』市場有多巨大,左手玩社會企業責任,右手卻壓榨勞工『假派遣、真剝削』,說一套做一套,都是披著羊皮的狼!」政大勞工所教授林佳和說,本來政府的採購勞務,只有「雇傭」和「承攬」,派遣是違法的。但隨著政府討論派遣合法性時,大法官會議卻把派遣解釋成符合《政府採購法》,因此政府就能明著採購派遣人員。多數台灣派遣工在「同工不同酬」的環境中,等於是變相將勞動廉價化,這些非典型勞工人數自然與日俱增,勞動市場已逐漸變成高度不穩定的非典型,「他們雖有工作,但薪資不足,形成『新貧階級』」上述說法皆反映了派遣工對台灣勞動市場之衝擊,雖然今年2月勞動部有提出《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但其中仍有多項爭議,甚至有學者將其諷刺為《派遣雇主保護法》,倘若台灣選擇忽視或縱容派遣工所造成的影響,或許未來對年輕人而言連22K都難以達到。

 

    此外,有諸多高喊「人生自己負責論」的勞方代表,甚至將過勞死推於員工自身責任,強調「明明員工有『休假』這個選項→員工刻意選擇不休假→員工太軟弱且自我管理差→員工應自己對過勞死負責」,而忽略員工可能因上司刁難或工作做不完等狀況,而無法輕易休假等因素,甚至大言不慚地將類似邏輯套用至全數社會事件,認為每件事都是當事者自己選擇所造成,忽略當事者的人生選項可能早已被逐一剝奪至全無的窘境且徹底撇清勞方應負的社會責任,如此不食人間煙火的觀點,也就在無形中成為將貧窮者推向死亡的劊子手,但堅信「人生自己負責論」的勞方代表或許永遠都不會感到歉疚。

 

    書中也探討社會積蓄的問題,在溜滑梯社會中一旦落入貧困便不只能不停向下墜落,其中包含了五重排拒,分別為:教育、企業福利、家人、公家福利、自我層面。在公家福利層面的排拒,就像是現今台灣社會對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篩檢的限制,但在社會救助科觀察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局內人員對中低收入申覆案件審核的辛勞,畢竟沒過的原因並不是出於局內人員的刻意刁難,而是法規上明訂的限制,但政府仍能替個案找尋其他出路,例如改替個案申請「特定境遇單親家庭」補助審核或愛心食物銀行受領戶資格等。


    而最後一層的「自我層面」排拒,也就等於一種自我放棄。當事人多會開始思索,為什麼人要活下去?活下去有甚麼意義?若當事人又將「人生自己負責論」內化成自己的觀念,認為都是自己不好才造成貧窮的結果,那麼當事人更將無法維護自己的尊嚴,甚至會變得不再珍惜自己、妄自菲薄。而這也可以套用到街友們身上,當願意嘗試改變的街友,在期待與努力的過程中交互受挫,那種自認自己一無是處的沮喪感,加上對社會的憤怒情緒,將會不停在內心累積,卻又要逼著自己和社會妥協,最後倘若失敗結果不是自殺,就是放棄一切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作者稱此狀態為「自我放棄」。當然社會大眾不可能要那些窮人去死,但窮人卻往往在社會環境下重複接觸到類似的訊息。

 

    書內有位原先欲打算自殺的媽媽,甚至對記者說「如果我死了,只剩孩子,孩子應該就能獲得補助了吧」,所幸後續在民間單位的協助下其成功申請到社會救助而打消此念頭。書中強調「不管是甚麼理由,人都不該選擇自殺」、「只要活著,人生就一定有希望」諸如此類的好聽話每個人都會說,然而就是因為覺得看不見希望,人們才會做出尋短的選擇。我並不否認不該一昧將貧窮原因歸於大環境,畢竟在跟訪街友時,也可察覺出部分街友確實是出於自身理財觀念不佳,或是不將錢拿去購買三餐,而去購買菸酒,但仍不可因此而忽略產業結構對其的不友善,例如街友年齡多半為50歲以上,在成為街友前,幾乎都是低學歷、中高齡失業者,是最容易受到就業衝擊的底層份子,但芒草心協會執行長楊運生指出目前台灣庇護性、支持性就業門檻過高,連一般人都照顧不了,更別提要讓街友重返就業市場有多困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Azu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